从“嵌入”到“融入”,从“管理”到“共治”,喀左县大城子街道凌云社区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形成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喀左县大城子街道凌云社区,落实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举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该社区加强组织阵地建设,将基层党建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加强网格化管理,实现“一网到底”;扎实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凝心铸魂,画好最大“同心圆”;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社区成为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团结进步大家庭。2020年,该社区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把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发展作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石,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和民族工作负责人为副组长,社区网格责任人为成员的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党组织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6人,共划分6个网格,设56名网格员。根据楼栋户数、各民族居住情况,科学设置治理网格,在各族群众中选配熟悉辖区情况且认真负责的党员代表作为网格工作人员,形成了社区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三级联动综合治理网格。开展“党建四联”工作模式,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企业商户、在职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建组织网络,引导在职党员回社区作贡献,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确定了民族工作联络员,设立了民族工作站,建立了社区民族工作制度、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各民族联谊访问制度等9项工作制度,形成上下责任明确、运转协调、共建共治的良性工作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凝聚思想共识的总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主题党日”、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宣讲、民族理论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各族居民中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为契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广播、公众号等媒介,强化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促进者、践行者的良好氛围。
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社区活动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在凌云社区,有一个特别受人欢迎的“民族团结之家”。这里有标准化党员活动室、综合服务大厅、文化书屋、书画室、居民活动室、乒乓球室等,可谓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这里也成为各族群众开展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利用寒暑假时间,邀请社区优秀退休老教师为社区青少年开设民族小课堂,对“民族政策、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方面进行讲解,带领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字画及传统手工艺制作,定期在社区的文化书屋开展“国学讲座”等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民族活动队伍建设。社区组建了民族秧歌队、民族歌舞队、蒙古象棋队、马头琴队、毽球队、民族健身操队等队伍。各支队伍经常组织开展活动,积极参加全县各类宣传演出以及县内外各类比赛活动。2016年成立的马头琴队,现已有成员20余名,每年马头琴队都参加各类演出,引导各族居民通过同歌共舞、互帮互助等方式深化交往融合,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共识。
强化服务共享,积极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近年来,社区积极开展“为民服务日”活动,不定期组织社区医院医生、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为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进行义诊、法律咨询、就业咨询等服务。社区成立的9支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共2000余名,他们常年服务于社区各族群众,定期为困难居民特别是孤寡老人提供打扫卫生、通下水道、换灯泡等服务,深受各族群众好评。每年的母亲节,社区都组织为各民族困难母亲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此外,社区同邻近村联动开展社区、村居民再就业,开展了中式面点师、厨师、金牌月嫂等技师的各类免费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对社区干部及各族居民进行科技培训,提升了各族居民的文化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2023年,共解决少数民族居民实现就业、再就业60余人。为便于管理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设专人负责,登名建册、走访了解、掌握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利用网格化管理科学化手段,详细掌握少数民族居民情况,完善民族工作信息动态管理,认真排查调处突出矛盾与问题,并将其纳入9个便民服务圈中,大到就业、再就业、医疗、救助,小到打扫卫生、通下水道、换灯泡,服务做到事无巨细、热情周到,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置民族工作窗口,为各族群众解决难题。(张丽娜 白雪峰 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