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媒体聚焦
朝阳日报:文旅融合 绘就喀左 多彩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3-09-11 信息来源:朝阳日报
浏览:

1_1915_2408_2976_2979.jpg

千里凌河,一湾独秀---凌河第一湾远眺

1_3052_2335_4026_2980.jpg

水泉镇润泽花海里感受花的芬芳


喀左山水灵动:龙凤山通天拔地、巍峨缥缈,幽奇相兼;大凌河波涛汹涌、龙源湖化刚为柔,潋滟温婉;凌河第一湾蜿蜒浩荡、山水相依,登高望远见长河落日、天地之胜。

喀左文化繁盛:一亿两千万年前,“喀左中国暴龙”在这里仰天长啸;7-5万年前,鸽子洞人在这里点燃文明篝火;5500年前,以东山嘴祭祀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在这里绽放出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

自然的慷慨赠与、历史的厚重积淀,为这片热土增添了无限魅力,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近年来,喀左县立足生态和人文两大资源优势,不断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绘就了多彩的新画卷,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今年前5个月,喀左县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2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2亿元,完成旅游投资6385万元。

夯实根基,构筑文旅产业大格局

喀左县委、县政府将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以“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城旅融合”四大工程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融互促、互鉴互赢。

党政“一把手”挂帅,文旅部门牵头,发改、财政、水利、国土等要素部门合力抓。出台了《喀左县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国土、林草、生态等资源,预留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将财力、物力、人力向文旅产业倾斜。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暴龙文化、鸽子洞古文化、红山文化、王府文化、古村落文化等历史资源为核心,强化保护与开发,将虚拟的、静态的、濒危的文化加以景观化和形象化,打造了暴龙地质公园、凌河第一湾、东山嘴展示馆、红山部落、乐寿古村落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园区;深挖陶文化资源,以紫砂文化产业为核心,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展销为一体,同时融游客参与、体验紫砂艺术品制作、旅游产品研发及购物于一体的北方紫砂文化旅游产业小镇;探索“龙”文化资源,龙源旅游区、浴龙谷温泉度假区、龙凤山、暴龙地质公园等,以“龙”点睛,打造文旅核心品牌;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整合资金,重点培育了官大海、白音爱里等4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寨,汇聚了民俗观光、特色生活体验、文化展演、节庆活动等文化旅游产品,展现喀左浓厚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

建立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利州古城、浴龙谷温泉博物馆小镇、东蒙王府文旅小镇、健走步道和体育公园,鸽子洞保护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以东山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党小组、紫砂旅游、润泽花海旅游党建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了一批集爱国主义、工业文明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兴文化旅游项目;以蒙古族歌舞、高跷秧歌、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为抓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艺产品;抓住大凌河流域整治建设契机,推动景观带建设,连接两家4A级旅游景区的十公里景观廊道已成为湖光山色与城市文明情景交融的典型示范。

紧盯目标,迈出文旅发展新步伐

喀左县立足产业优势,着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乡村田园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追求“绿色”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用“生态”绘就共同富裕新蓝图。

着力构建现代乡村旅游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场景运用和软硬件环境水平。优化山、水、田、居等乡村生活元素,逐步打造了以独特地形地貌、绚丽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官大海民族村寨、白音爱里民族村;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润泽花海、依湾农家、白塔子镇景区、凤皇山庄、芳草地景区等集聚休闲、康养、民宿等业态,让环境从“风景”再到“全景”,打造共同富裕新的增长点、着力点、共生点。

从朝阳市特意来润泽花海赏花的游客吕春红感慨,被这万亩花海惊艳到了。在依湾农家,赤峰市游客石晓飞说,畅游在千亩荷花池中,仿佛置身仙境。

挖掘传统文化及赛事,培育全域赏花节、古城新春大集、那达慕大会、九曲黄河灯会、采摘节、帐篷节、冰雪节等活动,带动乡村文旅蓬勃发展。坚持把推进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敖包节、那达慕大会、天成观皇会、九曲黄河灯会、李龙王赶香烟等民俗文化活动,加大乡村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成功举办了利州之春、古城大集、紫陶文化艺术节、龙源湖冰雪嘉年华、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

通过新媒体平台、中国移动无忧行,持续输出文旅资源,诠释喀左“慢”生活。短视频浏览量达3.7亿次;包含32个景区景点的“智能导览智慧语音讲解”服务系统,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游喀左”,让游客尊享更便捷更智慧的旅游服务;依托地域文化,讲好喀左故事,推出夜游龙源湖、《印象喀左》大型喷泉灯光秀、《蒙古族嫁娶》等旅游演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各地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其中喀左利州古城单日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万人次。

落实举措,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文化繁荣”凝聚起自信的精神力量,“旅游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喀左县发挥“文旅、消费”核心引擎,突出夜经济主题,激发夜间文旅活力。利州古城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突出非遗与文物主题,以浴龙谷温泉度假区、东蒙民俗文化园为试点,探索“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社会参与”模式,促进文化元素创新性转化;突出康养主题,探索发展康养文旅产业,策划推动温泉小镇博物馆康养小镇;突出消费新趋势,打造线上线下双阵地、文旅云平台,开辟与线下消费相呼应的线上主阵地;突出市场供给公共服务“双渠道”,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注重公共文旅服务渠道建设,与市场供给互为补充,确保高品质的文旅消费供给。利用京沈客专、喀赤高铁开通契机,结合城乡公交“村村通”优势,开通旅游专线,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

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县级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新改建旅游服务区(点)26处、旅游厕所132座、乡村无害化厕所1000座、停车场35万平方米,增设旅游标识1100块;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新建5G基站71座,有力提升了景区网络覆盖能力;将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体系和公安“天眼”工程建设,纳入到旅游大数据管理体系中,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宣传营销和应急管理能力。

东山嘴祭坛遗址、文化“三馆”全部免费开放。创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小镇、特色旅游村寨、百个主题庄园,紫砂工业体验游、休闲度假康体游等,成为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紫砂制品、喀左陈醋等特色商品蜚声省内外,民族民俗特色餐饮、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自成体系,星级宾馆、民宿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成立喀左县文化旅游执法大队,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住宿等企业服务愈加规范,游客投诉处理率100%、满意率100%,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围绕旅游行业全要素,助推游客服务新体验,按照有用、管用、好用、常用的原则和市场化发展方向,通过将景区、道路、厕所、停车场、住宿、餐饮等信息全部编入“城市大脑”,游客只要扫一扫微信二维码,点击页面即可获取景区景点线路,图文并茂,餐饮购物、卫生间、停车场、宾馆酒店、休闲游憩点、医疗服务点、加油站、高速口、高铁站的位置一应俱全。

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应用。以“互联网、旅游”为手段,全县重点景区均实现5G网络覆盖,停车场、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不断改造升级;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启用数字化一体机互动系统,多样诠释与展现喀左悠久的文化与丰富的文物资源;以数字化内容为核心,打造龙源湖水幕音乐喷泉,水母灯光、激光水幕电影等多个水型,丰富多维立体场景的体验,全景展示了喀左美丽宜居的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