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站出口与大北线快速路交会处,一座覆盖141亩的白色智慧工厂正悄然改写传统产业——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鱼菜共生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循环水系统流动不息,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调控着每个生产环节。作为东北地区首个规模化鱼菜共生智慧工厂,这里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奇迹:每吨水可产出50公斤鲜鱼,每平方米能收获50公斤蔬菜,相较传统模式节水90%、节地80%、省工70%,鱼类产能提升10倍,蔬菜产量增长5倍。
走进这个位于兴隆庄镇半拉烧锅村的智慧工厂,水产养殖区与蔬菜种植区通过精密管道相连。养殖废水经生物转化,氨氮成分变为水耕蔬菜的天然营养液。“这项技术彻底破解了传统水产养殖污染难题。”项目负责人介绍,示范园集“循环、数据、云端、有机”于一体,通过云端平台实时监控200余项参数,让鱼菜共生系统达成动态平衡。生产区与配套区协同运作,将“资源消耗”转化为“资源再生”,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标杆。
作为兴隆庄镇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核心项目,这座智慧工厂正释放多重效益:村集体每年可通过地租及服务费稳定增收115万元;为周边村民提供30余个“家门口就业、上下班打卡”式的稳定工作岗位;同时带动全镇1550名脱贫户,实现每人每年增收740元。项目生产运营步入稳定后,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实现企业盈利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格局,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
在该示范园的超高标准温室里,鱼儿在循环水槽中游弋,生菜在栽培架上舒展嫩叶,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我们打造的不仅是工厂,更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项目负责人指着智能控制系统表示,该模式通过封闭式水循环和生物过滤技术,彻底杜绝养殖废水外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单位水资源产出效益大幅度提升。
当人工智能遇见生态农业,该县用科技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答卷。这座矗立在辽西土地上的智慧工厂,正以颠覆性的生产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吴仕丰)